浙江儿童医院建筑设计策划(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人才兴院)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生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人,是推动健康中国的主力军。
近年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结合医院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抓住人才发展这个“关键环节”,面向临床医疗、保健和科研需求,面向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增强医院人才“软实力”,打造出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增强人才“软实力”,打造出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树立人才发展的新航标
近年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树立人才发展的新航标。
高位嫁接优质医疗资源,多措并举与专家人才开展协作。一是加大“走出去”学习的力度。2022年,医院正式高位嫁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两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已派出100多名科室负责人、骨干人员前往浙大儿院轮训学习或进修,20多名医护人员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研修学习。
成立名医工作室
通过柔性的方式引进人才,短期内提升医院医疗技术水平。2022年以来,医院新成立6个“名医工作室”,分别是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傅君芬教授团队、肾内科毛建华教授团队、耳鼻喉科傅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骨科张自明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陆安伟教授;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超声介入吕国荣教授。
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多方面拓展招聘渠道。采用直接考核招聘的方法,2022年补充到儿科学、妇科学、生殖医学等急需专业人才4名。开放高层次人才岗位定期或长期直接考核招聘,一事一议,成熟一个办理一个,吸引高级人才。对引进人才在职称聘任、干部选任、绩效待遇方面均有倾斜。
树立人才发展的新航标,实施新时代人才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打造聚智成才的新平台
新征程如虹不停步,中流击楫再出发。在发展过程中,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形成了既重引进又重培养的人才队伍建设传统,打造出了符合医院实际的人才发展“雁阵”,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启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征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新推出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医疗一线科室的创新发展热情。
医院已成功开展多例ECMO儿童重症救治
儿童临床医疗保健方面,医院小儿内科亚专科设置齐全,设有NICU、PICU、神经康复科、呼吸内科、中西医结合等15个亚专科,技术力量在福建省名列前茅;新生儿科、呼吸内科是省级重点专科,新生儿科、儿童重症医学是本专业省级救治中心泉州分中心,泉州市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已成熟开展支气管镜和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年开展量分别达1500例、1000例以上,达省内先进水平;神经康复科是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康复专业博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康复病种覆盖广,年康复病人近5000人次;神经内科是泉州地区小儿神经疾病方面的主要诊疗基地……
儿童外科设有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新生儿外科、胸心外科、肝胆胰外科、神经外科、肿瘤外科、创伤急救等专业,年门急诊量近5万人次,手术3000余台,微创手术率近70%,达省内先进水平。
儿外科技术力量雄厚
妇科以“微创手术”为特色
妇女临床医疗保健方面,产科是市级产科质控中心,实行“临床、保健一条龙服务”,目前拥有四个临床病区及产房、重症监护室,是泉州地区规模大、分娩量多的围产医学中心;妇科以“微创手术”为特色,单孔腹腔镜手术居省内先进水平,新成立的妇科“陆安伟名医工作室”将加大力度开展妇科恶性肿瘤方面的手术;生殖医学中心是省级重点专科,是泉州地区首家通过原国家卫生部技术准入,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试管婴儿成功率约55%,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在筹建三代试管婴儿……
眼科医学中心成立了省内首家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是福建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泉州市眼保健与近视防控科普基地,建立了0—18周岁儿童青少年筛查、防控、诊治、康复一体化的眼保健与健康体系。年诊疗量达11万人次,名列省内公立医院前列。
医院以儿科、妇产科、眼科三大专业为主,各亚专科发展迅猛,融合发展,更好地为泉州市妇女儿童及周边地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开创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医院每年推荐优秀医师参加省卫生健康中青年领军人才研修培养项目,鼓励各科室积极创造条件申报专硕导师,两位主任通过遴选获得福建医科大学专业硕士导师资格。
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鼓励中青年医务人才在职学历提升,近三年来新增在职学历教育(硕士、博士研究生)24人,其中硕士22人、博士2人。
好的机制和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潜能,真正留住人才。近年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人才工作进展汇报,优化工作环境,积极鼓励引导人才发展,比如,医院立足在院青年骨干的培养工作,发挥青年骨干的专业特长,参与评优评先、职称聘任、干部选拔等,不断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对引进人才在职称聘任、干部选任、绩效待遇方面均有倾斜,助力人才成长。目前,医院正探索制定在职攻读博士的实施办法,完善人才培养和科研激励机制。
医院推出了中层领导岗位任期制,严格控制超届期聘任,用好人才招聘自主权,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改进编制管理方式,创新特殊人才薪酬机制,用好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改革岗位设置管理及专业技术职称、职级评聘制度,构建医院精益管理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帮扶制度,建立人才奖励制度等一系列新举措,形成了系统连续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医院制定落实科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实现在省、市级的科研项目上有新的突破。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创造重视科研工作良好环境,促进医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2018—2020年9个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和92篇论文进行报销、奖励。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出,极大地调动了队伍的积极性。近两年医院科研立项数累计55项,其中两个项目获得2021年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项目面上基金立项,1项获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项,并有多个项目获得省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医院连续两年依托华侨大学申报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5项,参加省卫健委组织的省卫生健康重大科研专项申报并获得初评,医院还有省内外多家高水平医院合作若干多中心研究项目,医院两年累计立项金额超过330万元(不含医院配套经费),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立项经费从2016年的0.56万元上升到了12.62万元。近两年,医务人员累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源期刊论文56篇,SCI影响因子累计215.8,平均每篇论文影响因子3.8分以上,另有CSCD核心期刊21篇,其他国家省级期刊论文近百篇,学术论文成果不断丰富。2021年医院“基于新生儿疾病预防的新生儿保健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还获得“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科技成果三等奖。
经过多年的发展,党政班子形成了共识,大家要以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埋头苦干,奋勇争先,持续提升人才工作水平,开创近悦远来的人才工作新局面,推动医院形成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人才工作良好局面。
推荐阅读: